![]() | |
基本资料 | |
萌属性名称 | 汉:机枪 英:Machine Gun 德:Maschinegewehr 日: |
---|---|
萌属性别称 | 机关枪 |
萌属性类别 | 武器道具 |
典型角色 | 晓美焰、黑岩射手 |
相关萌属性 | 枪械、弹链、机炮 |
![]() |
广义上的机枪,或者说技术层面意义上的机枪,指的是一切类型的可以连发的身管武器。而狭义上或战术意义上的机枪,指的是一类压制性的连发身管武器,主要作用是为步兵等脆弱单位打掩护、防守阵地和载具和对敌方实施压制等。总的来说是一种火力凶猛、可长时间投射火力的一类自动武器。
和所有枪械一样,机枪遵守20毫米枪炮分水岭的原则。因此一些其他的类似的但口径超20毫米的武器,如榴弹机枪,它只是叫这个名字而已,本质上是榴弹发射器而不是枪,不妨把它归类为一种特殊的炮。
现代人通常觉得使用弹链或弹鼓等大容量供弹具是机枪和冲锋枪、自动步枪等其他自动武器的最大差异。这个观点放在冷战/后冷战时代还算靠谱,但在这之前就不太合适了。在冷战以前,因为拉大栓才是轻步兵的主旋律,所以哪怕弹容只有20发弹匣的捷克式轻机枪,也足已完成火力压制任务。再者机枪还有一个关键指标——散热。虽然自动步枪可以连发,但它们缺乏散热设计——快换枪管、散热片或加重枪管。这也是为什么从技术上讲,绍沙轻机枪和勃朗宁自动步枪(BAR)一样不太能算正统的轻机枪——它们只不过是被裹挟进历史浪潮、临危受命成为轻机枪的自动步枪。当然,不论如何,使用弹链供弹的一定是机枪——毕竟机枪以外的枪械都没有那么大的弹药需求;另一方面,冷战爆发以来有一些轻机枪重回重管自动步枪的设计理念,比如RPK、95班机这些弹匣枪,用来承担一些不那么重的压制任务,甚至是客串DMR,因此在讨论这些轻机枪的时候也会把它们特意区分讨论。
从历史角度看,机枪的历史其实也就是自动武器或者连发武器的历史。机枪与手枪联姻便诞生了冲锋枪;而机枪与步枪联姻又造就了自动步枪以及突击步枪。
由于中国军事术语和北约军事术语存在一定差异,混用可能会导致混淆。
简记为LMG,是相较于通用机枪轻型的一种机枪,可以由一个士兵所操作使用,由于轻机枪一般装备到步兵分队或步兵班,有些国家军队定位为班用机枪。一般用两脚架支撑进行依托射击,也可以端在手里射击,其重量在5至10公斤左右。作为单兵轻武器中最具杀伤力和威胁力的存在,其强大的作战能力被很多人所嫉妒,也因此机枪手或自动步枪手经常会成为敌人的针对目标。
早期轻机枪是由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重管自动步枪发展而来,主要是因为早期的自动步枪使用当时手动步枪和中型机枪相同的弹药,并且有厚重和长大的枪管,适合高精度和较长时间的连射。典型例子包括麦德森轻机枪、刘易斯机枪、捷克式轻机枪和布伦轻机枪。
绝大数现代班用机枪使用和突击步枪一样的中间威力弹药,分为两大类别:
简记为GPMG,旧称轻重两用机枪。它既可以装配两脚架作为轻机枪使用,也可以放在三脚架上充当重机枪使用,比老旧的中型机枪更灵活更轻便,更有利于提高步兵的机动性。
一般认为最早具备通用机枪性质的武器是一战时代出现在丹麦的麦德森机枪。这种武器可以装上轻便的两脚架作为轻机枪使用,也可以放在三脚架上充当重机枪使用,不过由于其供弹具是25/30/40发弹匣,弹容不如同时代主流的弹链供弹重机枪,火力持续性较弱,因此更多是被当做轻机枪看待。
间战期在德国出现了MG34通用机枪,它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型通用机枪。不像麦德森机枪,它可以用弹链或75发弹鼓供弹,作为重机枪使用时可以保证和重机枪相当的火力持续性。德国于二战期间基于MG34又研发了MG42,它具备高射速、高可靠度、低成本的优点,被认为是那个时代的机枪的巅峰之作之一,这种武器被德国人一直用到战后许多年,其北约口径改型MG3更是服役至今。到了冷战时代,通用机枪取代了中型机枪的位置,并成为世界范围的主流装备。
简记为MMG,M2出现前曾称为重机枪,M2出现以后这些武器就被西方归类到中型机枪名下,而中国等部分国家则一直称呼这些武器为重机枪。
按照定义,中型机枪是指发射标准威力步枪弹,拥有紧密的支架结构以及冷却设备的重型支撑型防御武器。主要用于控制大片阵地,实施对敌方的火力压制,需要多人操作使用,一般有枪手一名和负责弹药供应和枪管散热的副手两名。当时“重机枪”中的“重”字是来体现重机枪的威力和控制范围,而非枪管口径。典型例子包括德国的MG08重机枪,英国的维克斯机枪和俄国的M1910重机枪(均为马克沁水冷机枪的变种),也包括苏联的SG-43和DS-39、法国的哈奇开斯M1914和日本的92式重机枪(均为风冷式机枪)。二战后逐渐被通用机枪取代,如今只能在某些落后或战乱地区找到这些武器。
简记为HMG,中国引进该类型武器时曾命名为大口径机枪,如今有时会称为高射机枪,或像西方一样称为重机枪。
它的始祖是由约翰·摩西·勃朗宁制造的M2勃朗宁机枪,口径为12.7毫米。重机枪在破坏力和移动能力上相对于使用步枪弹的中型机枪有了提高,并且被装备在车辆载具,飞机,建筑物和轻型工事内。
与中型机枪相比,新式重机枪具有前者无可匹敌的反装甲能力,在应对轻装甲目标和薄弱掩体时具有更优的杀伤效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在车辆载具、飞机和防御工事中广泛使用M2机枪;同样的,苏联也在广泛使用DShK重机枪(使用12.7×108弹药 )。相对地,德军的MG34及MG42两款通用机枪大规模的出现在欧洲战场,虽然它们对步兵的攻击十分有效,但其威力受制于其使用的步枪弹,缺乏像M2那样的反工事和反车辆的能力,这个弱点也在D日攻击以后的战役中体现了出来。
也就是单纯依靠发射药燃烧获得动力的机枪。和外能源机枪相比更轻便,如今世界上几乎所有轻重机枪都属于这个范畴。
相对地,外能源机枪则是依赖外部动力驱动的机枪。常见的有加特林机枪、转膛机枪等。这些机枪可以说全部都有夸张的尺寸和压倒性的压制力,因此我们一般不把它们和一般的轻重机枪一起讨论。或者也可以说,所有的外能源机枪都是重机枪水准。
早期的加特林机枪出现在十九世纪中叶,依靠手摇驱动。其中,口径0.58英寸的可达到200RPM的射速,而口径0.3英寸的可以达到400~900RPM的射速,直到内能源机枪出现之前,没有任何武器可以达到这个射速。这些手摇加特林太过笨拙,不利于机动,而且可靠度也欠佳,在内能源机枪流行起来后就鲜有使用了。
然而,冷战时代为了追求更高射速,工程师将加特林接上电机或液压马达,使之获得1000RPM或高得多的射速,多根枪管依次射击还带来增强散热效果的额外增益。此类武器一般作为车载、机载、舰载武器使用,对于轻装甲目标有极好的破坏力。
转膛机枪则是依靠外力驱动弹膛旋转,有点像外接动力的转轮手枪,可以是和加特林机枪一样的动力。由于只有一根枪管,散热能力相对较差,通常射速比加特林机枪低许多,但更加轻便。如果载具的运载能力不足,可以考虑使用。
特殊设计也可以让加特林机枪和转膛机枪转为内能源驱动,这种设计在苏俄武器中很常见。相对来说,内能枪的头几发会因为没有预热而打偏,因此必须采取长点射,但是不需要专门电池是其优点。
不管是ACG还是电影还是其他文学作品里使用机枪的往往大多会是极其彪悍的角色,(偶尔也有萝莉使用以造成反差萌的形象),不过大多数是大姐头或是猛汉的形象(在80-90年代的电影里面经常会出现拿着机枪扫射敌人的壮汉形象),由于机枪的连续射击以及强大的火力压制,使用机枪的角色通常附有暴力、强气等属性。
许多游戏里,也会在地图上放置一些固定的机枪,相对于玩家自带的机枪火力要猛得多。任何玩家都可以操作,只不过不能搬走。比如《合金弹头》第六关里,置于潜艇上的机枪。
同时,机枪也是许多早期军用空基平台标配——在现实中,机枪战斗机一直到二战后才被机炮战斗机完全取代;各种直升机直到现在也都有简单的舱门机枪;而两舷和头尾、腹背都有机枪的轰炸机在活塞螺旋桨时代也是比比皆是。在战争主题游戏里,从直升机上用舱门机枪往地上“泼水”无疑是一大乐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