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A-10攻击机 | |
基本资料 | |
道具名称 | 攻击机 强击机(解放军称谓) Attacker(英文) |
---|---|
道具种类 | 航空器 |
道具用途 | 军事用途(攻击敌方地面目标) |
相关道具 | 战斗机、轰炸机、侦察机
|
攻击机是一种以攻击前线目标为主要任务的军用固定翼飞机,和轰炸机相似但不等同。广义上还包括武装直升机等用途类似的航空器。
攻击机和轰炸机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空对面”平台。传统意义上,她们俩的主要区别在于轰炸机主要任务是攻击具有一定战术或战略价值的固定目标或集群机动的目标,且雨露均沾,敌军前方后方都在其猎杀名单上;而攻击机则十分专一,主要任务是在战场进行前线支援或对行军队形的敌军部队进行打击,一般不涉战略价值巨大的建筑等。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攻击机和轰炸机的职责越来越多地重合了。
攻击机与轰炸机的武器配置基本是一样的,只是规模的区别——以航空炸弹和空对面导弹为主。此外,攻击机通常会搭载火箭弹这样罕见于轰炸机上的大口径直射武器。事实上,俯冲轰炸机是最像攻击机的轰炸机。
广义上的攻击机还包括了海战用的鱼雷轰炸机(torpedo bomber,简记“鱼雷机”)。二战后,鱼雷机、俯冲轰炸机和传统意义上的攻击机都不再单独发展,彻底合流成为现代攻击机在一段时间之内,出现了战斗机挂鱼雷的怪潮流。
二十世纪初德国容克飞机公司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攻击机——容克JI。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苏联等国均曾经研发和运用攻击机,如Ju K-47和伊尔-2等。需要注意的是日本:日本陆军装备的一些所谓的“陆攻”,只是叫了个攻击机的名字而已,本质上仍然是轰炸机。
在冷战前中期,一方面攻击机的天敌战斗机大都在攀高空性能,无暇顾及低空环境;另一方面高射炮无法攻击快速移动的目标,而面对空导弹的雷达对有地形遮挡的地区有很大的盲区。于是,攻击机一改在前线盘旋寻找目标的老套路,变成了低空高速突防、在目标(主要是敌军聚集处或固定掩体建筑)上空短暂停留并投弹、然后快速退出的突击士兵。在这段时间内诞生了一系列超音速攻击机(苏联称该类飞机为“突击飞机”),如苏联的苏-7、美国的A-5、中国的强-5等。
自越战起,一方面,战斗机重回中低空,高射速且有炮瞄雷达辅助的自行防空炮与弹炮合一的防空系统相继出现,肩扛式防空导弹也初现锋芒,对低空飞行的攻击机产生了严重威胁;另一方面,各国发现突防后的高速攻击机难以在战场上长时间停留,空中支援时间太短,效率过低,且对需要引导的制导武器兼容性不佳,于是又重新拾起了在战场上长期留空的亚音速攻击机。典型的代表有苏联的苏-22M4(苏-17特化亚音速性能、安装电视系统的改装型号)、苏-25,美国的A-10攻击机。
在美军中,炮艇机(gunship)这一独特的大型攻击机被采用,专用于进行持久、强力的对地压制。但由于炮艇机的诞生是基于美国独特的军情,其他国家军队都不愿意采用。冷知识:中国人民解放军曾经在西藏平叛时将具备多挺侧射机枪的图-4战略轰炸机作为炮艇机使用,效果拔群。
在后冷战时代,因为制导炸弹的普及、轰炸精度的提升和更擅长突防的战斗轰炸机(如歼轰-7、苏-24等)和多用途战斗机成为主流,攻击机已然迎来了衰败期。但有一点不会变:在完全掌握制空权时攻击机便可以大放异彩,尤其是在老美喜欢打的非对称性战争中,这就是察打一体无人机诞生的目的。
另外,成规模娘化的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