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手
![]() 作者:四骑 Pixiv ID:51856549 | |
基本资料 | |
萌属性名称 | 狙击手 |
---|---|
萌属性别称 | |
萌属性类别 | 兵种 |
典型角色 | 卫宫切嗣、朝田诗乃、贾曼卡尔等 |
相关萌属性 | 射手、狙击步枪、枪械 |
狙击手是自随着线膛枪出现以来而进入军队的、一类专门使用狙击步枪对特殊目标或重要人物进行摧毁或暗杀的兵种,通常也被视为是ACG中的萌属性。
同时也有同名的抗日神剧。
目录
概述
狙击手,是一种在世界各国特种部队中接受过相应的专业训练,并担负特殊任务,藏匿于隐蔽且开阔场所使用精准的轻武器对特殊目标或者重要人物进行远距离摧毁和暗杀的一个兵种。
事实证明,狙击手对武器的选择绝不会拘泥于专门的狙击步枪。典例如美国的射击教练卡诺斯·海斯考克就成功用一挺带狙击镜的M2重机枪进行单发射击,在越南拿下了人类军事史上第一个成功的2千米狙击战果(毕竟那时候还没有巴雷特);中国警察也曾用单发精度较高的79式冲锋枪,只装1发子弹进行过极近距离(有记录的是在10米以内)狙击藏在人质身后的绑匪,并取得首发命中的杰出战绩。但不论如何,狙击手一定会优先选用打得最准的武器,毕竟再好的枪手也拯救不了一条烂枪。
历史
在英语中,sniper被用于指代这一兵种。sniper词源snipe,意为沙锥鸟,一种很难被打中的鸟。sniper也就是“沙锥鸟杀手”,比喻能精准命中沙锥鸟的射手。
当然,狙击这一战法相信自从冷兵器时代就出现了,但由于冷兵器时代不论是射击式武器(弓、弩等)还是作为早期热兵器的自推式武器(如火箭炮等),各种单兵远程武器都很难实现精确打击。因此直到线膛火枪开始流行,狙击手才慢慢走进大众的视野。
现代狙击手最早起源于一战时期的德军,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成型为当代模式的狙击手。现在人们常常把经过特殊训练,掌握精确射击、伪装和侦察技能的射手通称为狙击手。狙击手已经成为今天特种作战行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常常是特种战斗行动决定性的关键因素。
为了提高对远处目标的瞄准效率(毕竟机械瞄准具光是对100米距离上的目标瞄准就已经很吃力了),从一战前开始各国狙击手就都开始使用有倍率的狙击镜——更早之前还有一些笨重的无倍率瞄准镜。到冷战前期,在原先最基础的倍镜(现在称之为白光瞄准镜,简记为“白瞄”)上,又开发了用于夜间战斗的倍镜——有些只是在镜筒里增加LED灯珠给镜内视野补光;也有些能够把微光放大,称之为微光瞄准镜。再后来又有热成像镜乃至于带电脑校准的倍镜被开发出来。不论技术含量高低与否,这些瞄准镜在配置时都必须在多轮实弹射击中完成校准,不是轻松的活儿。常言道“要惹火一个狙击手,就把他的狙击镜拧上一拧”指的就是刻意打乱已校准狙击镜的恶作剧行为。
除此之外狙击手通常会有一名观察手随行,观察手主要负责观察弹着点,减少狙击手的校准负担。
精确射手?
需要注意的是,各个国家对于狙击手的定义是不大一样的,因此诞生了“精确射手”这么个“兄弟兵种”。
按照包括美军在内的大部分北约成员国军队的条例,精确射手是直接跟部队一起行动的兵种。主要区别是狙击手需要经过长期训练,通常单独行动或者配备观察手自成一部队,主要作战距离在1000米以上,使用专业的高精度狙击步枪,而且服装也是特制的用于隐匿的战斗服而非军队制式军服;而精确射手通常不需要进行长期训练而是从军队当中射击技术较好的士兵中选择,通常随部队行动弥补中远距离火力不足,主要作战距离在500米以上1000米以下,使用射速较快的精确射手步枪(DMR)或者专门挑选的精度较高的步枪,服装通常是制式军服。
中国人民解放军、苏联红军都不设精确射手这一兵种,但苏军狙击手很大程度上也包揽了北约精确射手的活儿,解放军情况也类似。因此中苏都没有“精确射手步枪”这种定义,虽然中苏使用的一些狙击步枪,如SVD、QBU-88等,确实只相当于北约DMR的水平。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中国军事爱好者主张把它们都归类为DMR的缘故。
典型的具有此属性的角色
- 乌索普————《海贼王》
- 优子————《天元突破红莲螺岩》
- 卫宫切嗣————《Fate/zero》
- 朝田诗乃————《刀剑神域》
- 蕾姬————《绯弹的亚里亚》
- 英国狙击手、病毒狙击手、娜塔莎·沃尔科娃————《红色警戒系列》
- 尖兵、贾曼卡尔————《命令与征服:将军》
- 反恐精英与恐怖分子————《反恐精英》
- 潜伏者与保卫者————《穿越火线》
- 黑百合、安娜————《守望先锋》
- Glaz、Kali————《彩虹六号:围攻》
- 凯尼莎、夜鹰————《枪火游侠》
- 御坂妹妹、弓箭猎虎、砂皿致密————《魔法禁书目录》
- Ruby Rose、May Zedong————《RWBY》
- 迪耿、罗伯特·约瑟夫·“RJ”·麦奎迪————《辐射4》
- 麦克米兰上尉————《使命召唤》
- 张桃芳、西蒙·海耶、瓦西里·扎伊采夫————地球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