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格勃
萌娘百科欢迎您参与完善军事类条目☆Huu~Ah\(^O^)/
萌娘百科军事相关条目正在建设中,欢迎有编辑意向的朋友加入萌娘百科历史军事原型编辑组编辑群:1035855750
欢迎正在阅读这个条目的您协助编辑本条目。编辑前请阅读Wiki入门或条目编辑规范,并查找相关资料。萌娘百科祝您在本站度过愉快的时光。
萌娘百科军事相关条目正在建设中,欢迎有编辑意向的朋友加入萌娘百科历史军事原型编辑组编辑群:1035855750
欢迎正在阅读这个条目的您协助编辑本条目。编辑前请阅读Wiki入门或条目编辑规范,并查找相关资料。萌娘百科祝您在本站度过愉快的时光。
该条目包含涉及政治或其他话题的不中立甚至极端的观点,可能对阅读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影响,请谨慎阅读。
该页面包含敏感内容,可能不受到某些人欢迎。为了萌娘百科的良好环境,一切修改请以遵守中立性原则为前提,避免添加不客观内容。
编辑本条目请尽量中立、客观、慎重,贸然进行无意义的编辑战或者破坏将导致您受到惩罚,萌娘百科感谢您的理解与合作。
编辑本条目请尽量中立、客观、慎重,贸然进行无意义的编辑战或者破坏将导致您受到惩罚,萌娘百科感谢您的理解与合作。

克格勃的一些“黑历史”是被西方媒体夸大的,所以请谨慎阅读这些资料。
“ | 别以为我会寻求革命的公道途径。我们不需要公道,是面对面的战争,是你死我活的战争。我建议并请求建立一个同反革命进行革命清算的机构。 | ” |
——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 |
“ | (咚咚咚)克格勃! | ” |
![]() | |
基本资料 | |
组织名称 | 汉:国家安全委员会 俄:Комите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简记:КГБ、KGB、克格勃 |
---|---|
组织种类 | 国家安全机构、情报机构、秘密警察、边防部门、要人警卫 |
克格勃,全称“国家安全委员会”(俄文全称:Комите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拉丁化拼读:Komityet Gosudarstvyennoj Byezopasnosti;俄文缩写:КГБ;西里尔字母拉丁化后的缩写:KGB),一般指苏联主要的情报机构:“
目录
沿革
- 1917年12月 全俄肃反委员会(契卡)
- 1922年2 月 内务人民委员部国家政治保卫局
- 1923年7 月 国家政治保卫总局(格别乌)
- 1934年7 月 内务人民委员部国家安全总局
- 1941年2 月 对外侦查职能从内务人民委员部分离,单设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
- 1941年7 月 内务人民委员部国家安全总局
- 1943年4 月 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对外侦查职能再次分离
- 1946年3 月 本年苏联行政改革,所有人民委员部统一改称为部,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改称国家安全部
- 1947年10月至1951年11月 国家安全部(对外情报机构归情报委员会管辖)
- 1953年3 月 内务部(1953年与国家安全部短期合并,统称内务部)
- 1954年3 月 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的时代开始辣!
- 苏联解体后 俄罗斯联邦安全局(FSB)
历任领导
克格勃和其前身的领导人列表: |
---|
|
狭义上的克格勃领导人列表: |
---|
以下是狭义上的克格勃(即全名为КГБ时代,且负责对外情报刺探的部门,实质上等于一般所说的克格勃第一总局)领导人全表:
|
特别
- 私刑:部分人士认为克格勃经常动用私刑或滥用刑罚。
- 偷拍监听:克格勃的偷拍和监听技术十分高超,包括监听他人电话、FM小型无线监听器,这种监听器可以藏在任何地方,诸如花盆、画框等,由化学电池供电甚至是无线供电
而这其实是当时冷战各国的常态。
- 著名事件:二战结束后,苏联以苏联少先队的名义赠送给美国大使馆的木制美国国徽就装有不需要额外供电的监听器,哇,高科技啊!8年后美国才发现有监听器。粗心大意的美国…
- 心理战术:心理战术很强势但是被认为逊于东德的史塔西。
- 机密文件:部分机密文件已经解密,但大部分都无法考证或证实。(存疑)
- 白俄罗斯克格勃:苏联解体后,白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机构沿用了克格勃这一名号。
职能部门
- 第一总局是对外情报侦察部门,它对所有驻国外间谍机构实施领导,并从苏联本土进行情报侦察,指导他们所在地区的国家安全机关第一线(情报侦察)分队的工作。基本上你能想象到的所有和苏联间谍相关的事情都是这个局的事务范畴。
- 第二总局从事反间谍情报侦察工作。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以来,对外情报侦察工作时分时合,这都取决于当时苏联哪种路线在对国家机关的态度方面占主导地位。八十年代末以来逐渐形成一种做法,即不把全部反间谍情报侦察集中在一个部门。而是根据具体的工作方针把它们分散到几个部门。但第二总局始终是反间谍情报侦察部门的主角,它实施反间谍斗争,并从事与外国代表机构和旅游系统有关的工作,同时还在苏联领土上进行某些侦察活动。这个总局是苏联内地克格勃部门的主要对接对象。
- 第三总局负责制止外国特工机关对苏联武装力量的破坏说白了就是监军总局,领导有关军事部门和部队的特别勤务处的工作。它在七十年代成为总局,其理由是它所从事的与国防部协同行动的工作,不仅量大,意义也很重要。苏联存在这个总局的因素在于苏联红军并不是如我国人民解放军一样的党全面领导的武装而是相对独立化国家化的一个政治力量;同时50年代也确实出现了如朱可夫这样的拿破仑主义者。
- 第四局负责所有交通运输部门的反间谍情报侦察活动的实施。
- 第五局是由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领导克格勃时成立的,负责与意识形态破坏活动进行斗争。
- 第六局负责各个国防工业目标和某些科研中心的反间谍情报侦察工作。
- 第七局的任务是对委员会感兴趣的目标实施屋外监控。这就是国家安全委员会所有业务方向都很需要的重要侦察部门。就人数来说,该局是相当大的,其主要特点是时刻保持战斗准备,以便能昼夜执行任务。正是由于这个部门的活动,才得以经常发现并制止外国特工机关的间谍活动,判定他们的犯罪联系,查清他们打入苏联要害部门、与苏联公民联系、实施隐秘行动和通过目视途径取得情报的意图。
- 第八总局负责编制总部机关与地方机关以及情报侦察机关与驻国外情报机构通信联络的秘密电码集。该局拥有制定密码通讯体系的现代化技术和科学装备,能切实保证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密码通讯,并绝对保障这种通讯能在离总部机关的任何距离昼夜不停地工作。
- 第九局担负保卫职能,负责保障国家高级领导人、国家最高规格的礼仪场合、外国代表团来访和苏联代表团出访的安全。警卫克里姆林宫政府机关、部长会议大楼和其他一些目标,其中包括远离莫斯科的地方目标如黑海、波罗的海和其他地区的几个目标均属于他们的任务。一九九零年第九局改组为保卫局,机构也有所改变;确切地划分为两类勤务部门:一类从事管理工作,另一类从事业务活动。
- 第十局集中存放国家安全机关在苏联时期以及苏联以前时期积累的业务统计文献和档案资料。
- 第十一局缺编。
- 第十二局工作是国家安全机关对苏联公民和外国人进行“全面监视”即技术监听,类似于美国的国家安全局(NSA)。
- 第十三局缺编。
- 第十四局缺编。
- 第十五局从事的工作是设计、建造并按需要的制度管理某些目标(其实就是各种三线建设的秘密设施),这些目标是为特殊时期,即为一旦爆发军事行动和发生其他意外情况时准备的。
- 第十六局的工作与第八总局相当接近,它拥有解决技术和科学问题的最杰出的智能潜力。它负责收集公开情报和秘密情报,解决有关打入苏联感兴趣的别国家重要目标的极其复杂的任务。该局有许多高水平的发明,这需要高深的学识、必不可少的技术设备和技术手段。
- 边防军总局领导边防军区、边防部队和哨所。边防部队的总部机关不大,但边防军总数却超过二十二万人。对于苏联这种拥有漫长边界的大国来说,这是现实需求所允许的最低数量。本总局是克格勃所有部门之中预算开支最高的。
- 侦察技术局是设计、开发、生产和经营专用技术工具的先头部队,也是科学思想成果、最高技术工艺和独一无二的技术解决方案最集中的部门。在该局的产品中,进行批量研制和生产的技术工具相对较少,往往是些单个产品,它们被指定用来完成严格规定的侦察任务。侦察技术局利用苏联科学界和整个工业的科技成果,密切关注国外在这一领域的新产品,并极力利用其中最有价值的一切成果。
- 苏联工农红军总参情报总局(格鲁乌)虽然是归属红军序列的部门,但是实际上所有领导人都曾经是克格勃成员或者接受克格勃“建议”出任,所以某种情况下可以认为格鲁乌也是克格勃的独立分支。
- 另外必须特别指出的两支部队是“阿尔法”特种部队和“捷尔任斯基”特战师,两者都负有盛名。
- 此外,东欧各国(除阿尔巴尼亚和南斯拉夫外)情报组织均与克格勃有直接业务往来和高度事务协作。
相关文艺作品
- 苏联电影《盾与剑》,主角是1924-1935年接受内务部工作指导,任苏联工农红军总参情报总局(格鲁乌)局长的扬·卡尔洛维奇·别尔津(ЯнКарловичБерэин,1889年—1938年)。
- 苏联电视剧《春天的十七个瞬间/Семнадцать мгновений весны》,主角是潜伏在纳粹德国帝国保安局六处长达20年之久的苏联侦察员施季里茨(真名红军上校马克西姆·伊萨耶夫),背景是英美盟国背着苏联与法西斯单独媾和的“日出行动”。本剧是国内名剧《潜伏》的致敬对象和普京加入克格勃的直接动机。
- 电影《间谍佐尔格》 2003年 日本 主演:伊恩·格雷、岩下志麻、本木雅弘
- 英国电视剧《剑桥风云/Cambridge Spies》,相关人物为剑桥五杰:伊·弗朗西斯·伯吉斯(曾任BBC广播主持人,军情六处探员,英国外交部部长秘书等);唐纳德·麦克林(曾任英国外交官、英国驻美国大使馆办公室主任兼英美核武器项目协调员等,五人之中第一个进入英国核心政界);哈罗德·金·菲尔比(能力排名第一,潜伏于军情六处高层);安东尼·布兰特(英国艺术史学家、英国艺术权威,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担任教授,曾获得英国皇家维多利亚勋章,英国女王的艺术顾问);约翰·克恩克罗斯(1936年进入英国外交部,先后在英国外交部、英国国库、政府部长私人办公室、政府通讯密码学校、秘密侦察机构任职,能力排名第二)。五人都是剑桥大学校友,除最后一人之外在50~80年代先后暴露。
- 英国电视剧《是大臣》S2E3,有同上为主体的剧情片段。
争议
- 克格勃第五局据称曾在1972年一年就导致十万左右的知识分子死亡。但是这将相当于一年内消灭苏联总人口中的大约百分之零点五,或使得苏联在和平时期每年损耗十个师的兵力,而这不可能在保证与美国全球争霸的前提下同时做到。此外,自从赫鲁晓夫时代开始直接肉体消灭的手法早已在实质上被取消。
- 克格勃以及前身所曾经管辖的劳改营被认为使得大量囚犯被强迫劳动。反面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司法制度本身就是力图通过相对的恢复性司法使所有所有囚犯全部再次参加到劳动之中[1] [2] ,此外在苏联取消劳改制度之后大量律贼进入社会,使得黑社会和有组织犯罪在苏联和后来的俄罗斯死灰复燃并不断猖獗,80、90年代尤其严重。
- 索尔仁尼琴因“进行反苏宣传和阴谋建立反苏组织”被判处8年劳改,但是他也是在劳改营中接受癌症手术并且完全康复的。
著名人士
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 ):俄国革命家,波兰裔白俄罗斯贵族,1917年12月20日创建契卡并且担任首任主席。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美国作家,曾在1941年被招募为克格勃间谍。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 ):前奥委会主席,从70年代末开始就是克格勃成员。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 ):现任俄联邦总统,80年代在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加入克格勃,曾经在克格勃第一总局驻东德德累斯顿的部门从事对西德经济情报刺探工作。90年代后接受时任俄罗斯总统和卖国贼叶利钦的任命,担任联邦安全局(即克格勃主体的后身)主席;现下他在全国的执政团体被称之为“西罗维基”(亦俄语“强力集团”音译),个中大量成员均是他在克格勃时代的同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