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 ” |
![]() 《还珠格格》中的双标情景 | |
基本资料 | |
用语名称 | 双标(用语) |
---|---|
其他表述 | 双重标准、双标狗 |
相关条目 | oo狗 |
双标即“双重标准”,是一种网络骂战里常见的攻击用语,多用于指责对方“说自己是一套,说别人又是另一套”的行为。这种打击多半精准而有效,但也容易受到反噬,使用时还得注意不要误伤队友。
双标(双重标准)可以作为名词,也可以作为形容词,形容某些人对待性质相同的事物却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评判标准,这种行为除了有失公允,还有偏私的嫌疑。
在如今的网络骂战里,Diss对方“双标狗”已经成为一大杀招,几乎随手挑一条有争议的微博,评论区就能看到双标的字眼。正所谓“观人之失易,见己之失难”,就算是再理性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双标”的时候。所以被骂的一方常常会因此而陷入无法反驳的绝境。
双标这个词之所以在各种大大小小的网络骂战中常常高频出现,就是因为它打击力度极强且命中率极高,只要祭出“双标”这个词,就等于是给对方扣上了一顶“不够客观公正”的帽子。不仅有利于否定对方的观点,还能分分钟将对方按在地上摩擦。
在古籍中,双标二字指的是竖立在合葬墓前的成对石柱。例如《复潘少宰书》中就有“皆历举唐人合葬双标之意”
只是词语的语义往往是用进废退的,随着“双标”作为“双重标准”缩略词的一面越来越深入人心,大家都开始用它来吐槽那些不会换位思考的人。双标这词也就渐渐从网络走到了日常,实现了线上线下两开花。
“ | 人不可能双标。如果有人看起来双重标准的话,那他肯定有一个不可告人的唯一标准。 | ” |
根据中国近代思想家李宗吾的观点,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有圈层之分的。先是围绕自己画个最小的圈层,然后在这个圈层之外画个大一点的圈层,这个圈层包含了与自己有着最亲密情感联系的极少数人,如直系亲属、恋人、基友(姬友)。在其之外再画个圈层,圈层内是旁系亲属、同事、同学、同好会成员等关系远一些的人。再往外的圈层则是籍贯相同的同乡、职业相同的同行乃至国籍相同的同胞,以此类推。
由于人不可能做得到对不同圈层的人一视同仁,因此双标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永恒现象,既不是某一国家、某一民族所特有,也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杜绝。
事实上,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娱乐等领域,以双重甚至多重标准对待相同事物的现象比比皆是。一旦双标不复存在,亲情、友情、爱情、同乡情谊、爱国主义等人类情感也就失去了维系的基础,必将趋于消亡。
尽管如此,也不能否定双标现象对于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古代男女两性不同的贞节标准就是典型的例子。在古代,女人被要求守身如玉、从一而终,被提倡甚至被强迫在丈夫死后守寡终身(甚或以身殉葬)。而男人却可以同时拥有多个性伴侣,妻子死后也可以再婚。这种建立在践踏人类尊严基础上的双标,是应当摒弃的。
充斥着双标的父权社会[1]
心理学家伊拉诺·F·威廉姆斯、托马斯·吉洛维奇、大卫·邓宁做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关于潜力的双重标准。研究结论是,我们通过自己能够做些什么来判断自己,别人却通过我们已经做过的事情来判断我们。
个体评估自己未来的潜力和别人未来的潜力时,总会突出自己潜力有多大,很难发现别人身上潜在的发光点。这个双标就是,对自己更加看重的是潜力,对别人则更看重实际能力。同样,别人更加关注的是你目前的能力,你的潜力别人看不到,而且这是你主观认为的潜力,你究竟能否达到这一程度,没人知道。例如:找工作的时候,会关注自己的潜力能否发展,关注公司有没有发展的前途;但是,公司重视的是你现有的能力,你能拿出什么证书,你有什么工作经历,你有没有得过什么奖。因为个体知道自己过去与现在,甚至是理想与追求;所以对自己的评估加入了很多情感成分,而很难体会别人的理想与奋斗。
根据「基本归因偏差」,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内部归因,而忽视外部归因。当个体做什么事情失败了,也许会找各种借口来为自己辩解。例如:我迟到了是因为偶尔堵车,别人迟到了就是他懒惰。
(注:以下的例子不一定都是负面现象)
(待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