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基本资料 | |
用语名称 | 五行 |
---|---|
用语出处 |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哲学 |
相关条目 | 属性学、八卦 |
五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概念。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尚书·洪范》
传统上认为,五行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基于对世间万物抽象类比以及内在的联系、转化、演化的一种认知观而形成的一整套理论模型,将万物简单地抽象概括为金、木、水、火、土这五行。
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相生相胜)”的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最早与五行对应的概念可能是五方——木在东方,火在南方,土居中央,金在西方,水在北方;通过五方概念,五行进而与天干、地支、四季等本与方位相关的概念进一步产生关系。
方位 | 东 | 南 | 中 | 西 | 北 | |||||||||||||||
---|---|---|---|---|---|---|---|---|---|---|---|---|---|---|---|---|---|---|---|---|
五行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
天干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己 | 庚 | 辛 | 壬 | 癸 | ||||||||||
地支(说法之一) | 寅 | 卯 | 辰 | 巳 | 午 | 未 | — | 申 | 酉 | 戌 | 亥 | 子 | 丑 | |||||||
地支(说法之二) | 寅 | 卯 | 巳 | 午 | (辰戌丑未) | 申 | 酉 | 亥 | 子 | |||||||||||
四季 | 春 | 夏 | 长夏/土用[1] | 秋 | 冬 | |||||||||||||||
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阴阳家之后,五行概念与来自《周易》的阴阳、八卦概念融合配搭,导致“阴阳五行八卦”经常并举。五行、五方与八卦之间的对应即为后天八卦排列:正东为震,东南为巽,并属木;正南为离,属火;西南为坤,属土;正西为兑,西北为乾,并属金;正北为坎,属水;东北为艮,属土。
五行也被联系到其他很多具备“五”数的概念集合上:
五行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
五色 | 青[2] | 赤 | 黄 | 白 | 黑 |
五声 | 角 | 徵 | 宫 | 商 | 羽 |
五 |
膻 | 焦 | 香 | 腥 | 朽 |
五味 | 酸 | 苦 | 甘 | 辛 | 咸 |
五官 | 目 | 舌 | 口 | 鼻 | 耳 |
五脏 | 肝 | 心 | 脾 | 肺 | 肾 |
六腑(除去三焦) | 胆 | 小肠 | 胃 | 大肠 | 膀胱 |
五虫[3] | 鳞 | 羽 | 蠃(裸) | 毛 | 昆(介) |
五常 | 仁 | 礼 | 信 | 义 | 智 |
六经(除去春秋) | 乐 | 礼 | 诗 | 书 | 易 |
五星(五曜)[4] | 岁星 | 荧惑 | 镇星 | 太白 | 辰星 |
五神(含中央) | 青龙 | 朱雀 | 黄龙或麒麟 | 白虎 | 玄武 |
不同规则下五行的顺序也不一样:
部分作品的设定将风归为木属性、雷归为金属性;前者与八卦中巽属木相配,后者则与八卦中震属木相违。也有的作品将冰归为水属性。
五色与五行的对应也经常被打破:部分作品将木与水属性的代表颜色替换为更接近“印象色”的绿色与蓝色,即白金、绿木、蓝水、红火、黄土;也有部分作品(如《东方地灵殿》)直接完全采用五行的“印象色”而使用黄金、绿木、蓝水、红火、褐土。
相生相克是五行最突出的特点,因此包含相生相克这一特点的元素组合广义上也叫五行。万一比五个还多呢?。在ACG作品中,因为金属性、木属性难以表现攻击力的特点,常常被风属性、雷属性代替。也有的作品完全以其他属性代替传统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克制在ACG中还存在一种特殊的表现,即其中三属性互相克制,而剩下两个属性两两克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