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怖谷理论 | |
基本资料 | |
用语名称 | 恐怖谷理论 |
---|---|
其他表述 | 恐惑谷 |
用语出处 | 森政弘(森昌弘) |
相关条目 | Jump scare |
恐怖谷是关于人类对机器人和非人类物体的感觉的假设,由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昌弘于1970年提出。
目前为止,科学对这种特殊的感觉的研究为数不多。类似的恐惧的感觉:后背发凉,起鸡皮疙瘩,腿软,头晕。
恐怖谷(Uncanny Valley)最早是在机器人、3D电脑动画和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r Graphics,简称CG)领域存在的一个假设。
该假设由日本现代仿真机器人教父级人物森政弘(Masahiro Mori)于1970年提出。其主要内容为:随着人类物体的拟人程度增加,人类对它的情感反应呈现增-减-增的曲线。当仿真机器人的外表和动作越接近人形,但又不是完美拟合时,作为观察者的人类会产生厌恶反应。恐怖谷就是随着机器人到达“接近人类”的相似度时,人类好感度突然下降至反感的范围。
三个阶段
人类长期进化的产物,是对于从视觉上感知到的不正常个体的本能回避反应,以此来保护自己。那些似人非人的外貌特征,预示了恶疾、病菌、死亡,例如:尸体、重病病人。当人们看到仿真机器人的外观和动作,既不像人类也不像典型的机器人时,我们就会觉得不正常,从而本能地产生了厌恶和恐惧的情绪。
据研究,人类恐怖谷现象很可能是伴随着婴儿对于人类面孔识别能力的发展而发展出的,而不是像动物本能的回避反应那样完全先天的。
预期和现实之间不匹配所造成的一种认知和情绪的综合反应,类似于认知失调(同一时间持有两种矛盾的观点从而引起不舒服的感觉)。当人们预期仿真机器人应该像机器人一样,但实际上却像人类一样做着各种表情时,我们就矛盾了、混乱了,认知上不能马上解决这种矛盾,进而催生了不安,甚至是恐怖等负性情绪。
恐怖谷理论一开始是应用于机器人外观设计的理论,但现已伸延应用于动画的角色上——塑造恐怖效果。
一些作品的内容可以代表恐怖谷理论,由于制作组有意或无意所达到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