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 | ||
![]() 中国象棋棋盘和棋子 | ||
中文名 | 象棋、中国象棋 | |
英文名 | Xiangqi / Chinese Chess | |
日文名 | ||
韩文名 | 샹치 | |
游戏类型 | 棋牌游戏 | |
起源地 | 中国 | |
流行国家 | 中国等 |
象棋是一种策略型两人对弈棋类游戏。
中国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的传统桌上棋类游戏。
由于中国大陆地区称西方的Chess为“国际象棋”,因此需要作区别时将象棋称为“中国象棋”;台湾地区将Chess翻译为“西洋棋”,因此象棋不需加“中国”二字来区别。
在一些作品中,象棋可以被一些人当做暗器。
象棋的历史有诸多难考之处。文献中虽有“象棋”之名,但难以推断其是否必然与如今的象棋有传承关系。有说法认为战国时期的“象棋”只是因棋子用象牙制成而得名,其实玩法上更接近六博而非今天的象棋。国际公认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同以恰图兰卡为祖源,但这一说法普遍不被中国象棋界接受。此外,相关领域的出土文物佐证也尚不充分,更使完整的发展脉络难以厘清。
下面的介绍中,将所有关于“象棋”的记载都理解为今象棋的前身,因此可能有不确之处,暂请读者自行判断。
战国时期,已有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如《楚辞·招魂》中有“菎蔽象棋,有六簙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说苑》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由此可见,远在战国时代,名为“象棋”的游戏已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了。
据上述情况及象棋的形制推断,这种“象棋”当在周代建朝(前11世纪)前后产生于中国南部的氏族地区。从文献记载与出土证据来看,这种游戏的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当于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掷出的名号有“卢”、“白”、“雉”、“犊”、“塞”等,与六博和樗蒲相类。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制对方于死地。
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的足球游戏,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见,早期的象棋或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在这种棋制的基础上,后来又出现一种叫“塞”的棋戏,只行棋不投箸,摆脱了早期象棋中侥幸取胜的成分。
秦汉时期,塞戏(当时又称格五)颇为盛行。从湖北云梦西汉墓出土的塞戏棋盘和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塞戏,可以映证汉代边韶《塞赋》中对塞戏形制的描写。
三国时期,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并已和印度有了传播关系。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制《象经》,王褒写《象戏·序》,庚信写《象戏经赋》,标志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
隋唐时期,象棋活动稳步开展,史籍上屡见记载,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礼居丛书》载《梁公九谏》中对武则天梦中下象棋频国天女的记叙和牛僧孺《玄怪录》中关于宝应元年(762年)岑顺梦见象棋的一段故事。结合现在能见到的北宋初期饰有“琴棋书画”四样图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间的棋盘来表示棋的苏州织锦,和河南开封出土的背面绘有图形的铜质棋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国际象棋颇多相似之处。当时象棋的流行情况,从诗文传奇中诸多记载中,都可略见一斑。而象棋谱《樗薄象戏格》三卷则可能是唐代的著作。宋代是象棋广泛流行,形制大变革的时代。北宋时期,先后有司马光《七国象戏》、尹洙《象戏格》《棋势》、晁补之《广象戏图》等著术问世,民间还流行“大象戏”。
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棋子,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之中等。
南宋时期,象棋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宫廷设的“棋待诏”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民间有称为“棋师”的专业者和专制象棋子和象棋盘的手工业者。南宋还出现了洪迈《棋经论》、叶茂卿《象棋神机集》、陈元靓《事林广记》等多种象棋著述。
元明清时期,象棋继续在民间流行,技术水平不断得以提高,出现了多部总结性的理论专著,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梦入神机》《金鹏十八变》《桔中秘》《适情雅趣》《梅花谱》《竹香斋象棋谱》等。杨慎、唐寅、郎英、罗颀、袁枚等文人学者都爱好下棋,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现,显示了象棋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喜爱的状况。
新中国建立之后,象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56年,象棋成为国家体育项目。以后,几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比赛。1962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下属组织——中国象棋协会成立,各地相应建立了下属协会机构。 40多年来,由于群众性棋类活动和比赛的推动,象棋棋艺水平提高得很快,优秀棋手不断涌现,其中以杨官璘、胡荣华、柳大华、赵国荣、李来群、吕钦、许银川、王天一、孙浩宇等最为著名。
为促进该项目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推广,2009年2月23日 据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批复棋牌运动管理中心,同意“中国象棋”更名为“象棋”英文译名采用“Xiangqi”。
棋子活动的场所,叫作“棋盘”。在长方形的平面上,绘有九条平行的竖线和十条平行的横线相交组成,共有九十个交叉点。
棋子就摆在交叉点上。中间部分,也就是棋盘的第五,第六两横线之间末画竖线的空白地带称为“河界”。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常有一区空隙,上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下棋比况历史上的“楚汉战争”。
两端的中间,也就是两端第四条到第六条竖线之间的正方形部位,以斜交叉线构成“米”字方格的地方,叫作“九宫”(它恰好有九个交叉点),象征着中军帐。
整个棋盘以“河界”分为相等的两部分。为了比赛记录和学习棋谱方便起见,现行规则规定:按九条竖线从右至左用中文数字一至九来表示红方的每条竖线,用阿拉伯数字1至9来表示黑方的每条竖线。
棋子共有三十二个,分为红黑两组,各有十六个,由对弈的双方各执一组。分为帅(将)、仕(士)、相(象)车、炮、马、兵(卒)七种,其中帅与将;仕与士;相与象;兵与卒的作用完全相同,仅仅是为了区别红棋和黑棋而已。在古代因为特殊颜色的颜料价格较高,故使用同意字或近音字来代表另一方同等的棋子,但最后也演变为特色。
现行的记谱法一般使用四个字来记录棋子的移动:
当棋局中出现一下情况判负,对方取胜:
当棋局中出现以下情况作和:
在2018年6月所发表的Unicode 11.0版本当中,象棋被添加至Unicode的棋类符号区,均位于U+1FA6x区块下。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A | B | C | D | E | F | |
---|---|---|---|---|---|---|---|---|---|---|---|---|---|---|---|---|
U+1FA6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近现代,象棋都衍生出了一些变体的玩法规则,多是由棋类组织、棋类研究人士、棋类爱好者等设计而成。
如三国象棋、四国象棋、七国象棋、金蝉象棋、反象棋、丢子象棋、战争迷雾象棋、疯人院象棋、人质象棋、颠倒象棋、回溯象棋、原子弹象棋、发疯象棋、暗棋制、万宁象棋等。
|